龙泉青瓷是历史上著名的青瓷种类,以其所呈现的“含蓄而内敛、优雅而怡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感,深得我国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和上层者喜爱。
龙泉青瓷烧造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与江西安徽两省接壤的龙泉境内,因而又称龙泉窑。其烧造历史极为悠久,是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的青瓷品种。
据考古学家及陶瓷专家共同论证,龙泉青瓷始烧于距今17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此后经唐代持续发展,宋代达到鼎盛,经元明两朝的不断烧造,于清初断烧。
龙泉青瓷在宋代时开始分为两种主要典型风格:其一为“紫口体足,釉厚如玉,金丝铁线”的“哥窑风格”,其二为“釉色青碧,晶莹滋润,胜似翡翠”的“弟窑风格”。
此后元明清龙泉青瓷大体按照哥窑式与弟窑式两种风格发展。清初龙泉瓷已逐渐衰亡,因此在清康雍乾三朝,一般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仿宋代龙泉青瓷。
但凡见到一件巅峰时期的龙泉青瓷,就与整个这个国的审美意趣撞了个满怀。
它经得起皇家标准的考核。
早在吴越国,钱氏集团进贡中原王朝的秘色瓷已有大量是从龙泉征集的了。
宋至明末,龙泉窑一直是宫廷用瓷和祭礼用瓷主要供应地之一。
而龙泉窑始终是民窑。出于喜爱,民间百姓赋予龙泉窑一个美好的传说:
宋代龙泉有一对章氏兄弟,均善于烧制瓷器。
哥哥章生一的哥窑,拥有谜一般的裂纹,赢得了皇家青睐和『金丝铁线』的美誉;
弟弟章生二的弟窑,以温润如玉的质感颠倒众生。
有梅子青、粉青、豆青、天青、米黄等多个品种,尤其一句神来之笔『梅子流酸泛青时』,汩汩流淌出梅子青色温婉含蓄、富于生机的美。
站上神坛的龙泉窑,很快引起各地窑口的竞相效仿。
除却浙江境内,如大窑、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等300余处大大小小的窑址外,还有江西、福建多处窑址开始仿烧龙泉。
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就此诞生,成为宋元首屈一指的民窑体系,明代仍在同时期所有青瓷产品中拔得头筹。
从南宋临安城,到元代喀拉和林、元大都,从明代南京到北京,从城市到乡村,龙泉青瓷的踪影无处不在,弥散着宋式审美最后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