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逊河中的有一种鱼,能轻松捕杀幼年鳄鱼,把食人鱼当做“点心”。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巨骨舌鱼,又被称为象鱼、大头巨骨舌鱼、大傻鱼。
巨骨舌鱼的原生环境主要在南美洲的河流中,20世纪末被引入东南亚,体型巨大,在吉尼斯中所记录的最大一条长达3米,重460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这种鱼的寿命大概在15年左右,4年以上达到成熟。
巨骨舌鱼的身体构造十分独特,最突出的要数它那根锋利的“牙齿”了。和大多数淡水鱼一样,巨骨舌鱼的牙齿又小又细。但它并不主要依靠小牙齿捕食,出人意料地使用本应作为味觉器官的舌头捕食。在人类的常识中,任何动物的舌头都是由较为柔软的肌肉组织构成。而巨骨舌鱼的舌头却是坚硬的骨状物上,长满了坚固锋利的“牙齿”,而它的名字“巨骨舌”因此而得名。巨骨舌鱼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扛过了6500万年前灭绝恐龙的陨石撞击,如今却让人吃成了濒危物种。好在上世纪80年代,巨骨舌鱼被列入《华盛顿公约》,再加上南美各国对其立法保护,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巨骨舌鱼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炎热的亚马逊流域,地势平坦河流流动速度慢,河水的含氧量一直不高,于是巨骨舌鱼就进化出可以进行呼吸的鳔,在缺氧的情况下可以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在旱季,河水面积缩小,它们可以像泥鳅一样钻进土里存活。据说它可以在脱离水体后存活30分钟左右,这些都归功于它的鱼鳔。
那鱼鳔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在遥远的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包括巨骨舌鱼在内的大部分鱼类都不用担心氧气问题。那时的鱼类生活在近海,能轻松获得溶解在水里的氧气。但鱼的数量不断增多,食物和资源匮乏,近海鱼类被迫迁移到淡水之中。淡水里杂质较多,水体流动速度慢,氧气含量少,不能满足鱼类对氧气的需求。
为了生存,鱼类时常会浮到水面进行呼吸。久而久之,它们体内就进化出一个能储藏空气的的囊,这就是鱼鳔最初产生的原因。目前两种鱼类可以直接用鱼鳔呼吸它们是来自非洲的肺鱼和矛尾鱼。进化的结果往往是残酷的,留下来的必定是强者,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仍然保留的巨骨舌鱼,也成功称霸亚马逊河。
庞大的体重并不能保证巨骨舌鱼能在亚马逊流域成为无敌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厚厚的鱼鳞。它的鱼鳞与一般鱼鳞不同,我们日常见到的鱼鳞都呈圆形,而且很小,一般在1厘米左右。
而巨骨舌鱼却不同,它的鱼鳞约有10厘米,而且硬度和陶瓷差不多,这些鳞甲内部有一层胶原蛋白纤维,能在它受到攻击时大大减少冲击力,从而减少外界攻击对巨骨舌鱼的伤害。它的防御能力超过了鳄鱼,鳄鱼的皮确实很坚韧,但巨骨舌鱼这种软硬兼施的办法更有利于自身的保护。
它重达百斤的躯体,加上鱼鳞的保护使它在亚马逊河流中为所欲为,成为河流中的最强王者。在鱼鳞的保护下,食人鱼的牙齿很难对它造成伤害。巨骨舌鱼的鱼鳞用菜刀都砍不动,更别说小小的食人鱼能对它构成什么威胁了。一些土著居民甚至用它的鱼鳞打磨成爪刀,随身携带。
除了有较高的防御能力,巨骨舌鱼的舌头还有较大的杀伤力。巨骨舌鱼的舌头上长着坚固的牙齿,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些牙齿成了它们捕猎的利器,也让它捕捉到的猎物更快地被撕碎吞食。它的牙齿被当地人用来做锉具,可见它的牙齿硬度相当高。
它是食肉类鱼,食物以小鱼为主,但在食物匮乏时也会捕食蛇、青蛙等动物。食人鱼体型较小,自然也是它口中的美味佳肴了。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巨骨舌鱼还会对幼年的鳄鱼下手。
巨骨舌鱼的体重很大但在捕食过程中,它却极为敏捷。它的捕食方式和鲸鱼很像,发现猎物时它会慢慢靠近,然后猛地加速张开血盆大口向食物吞去。一般被它盯上的食物都难逃被它食用的命运。
巨骨舌鱼在亚马逊河有着绝对的统治力,这也让它对外界没有一点防备,所以在听到何种有响动时,它总会去凑热闹。对于它们来说,或许正是觅食的好时机。然而这个弱点,让人类有机可乘开始大肆捕杀巨骨舌鱼。它的肉质鲜美,没有鱼刺,而且营养丰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有巨大的的经济价值。而且它因为体型巨大,平均每条鱼的能产出70公斤的鱼肉,以目前每公斤5美元计算,捕捞到一条巨骨舌鱼就可以有350美元的收益。这样的经济利益吸引,当地的居民纷纷加入了捕捉巨骨舌鱼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