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雄雉章曰“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雄雉于飞,上下其音”,这大概是对雉类很早的记载。雉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野鸡,我国雉类50种。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种漂亮、机警、珍稀的雉——白冠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属于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一种森林益鸟,又称翟鸟、长尾野鸡等。它以优雅的步态,艳丽的体色,独特的尾羽著称,可谓“一步一亮相,潇洒赛周郎;白冠白围巾,雉翎配霓裳。”
白冠长尾雉的雄鸟,仿佛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它的头顶、下巴颏、喉和颈都是白色,眼睛下面有白斑,背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各羽具黑色的羽缘,使得它像是穿着鳞片花纹的锦袄。
与其它雉类相比,白冠长尾雉的尾羽超级长,中间2对最长,可达4尺开外,被称为“雉翎”,也成为戏曲中武生最常见的冠饰,突显英武、睿智、活力。
比起雄鸟,白冠长尾雉的雌鸟稍显逊色一些,头顶及后颈大部暗栗褐色,如一只普通的母鸡。但它的尾羽也很长,甚至长过不少其它种雉科鸟类的雄鸟。
白冠长尾雉在行走时,身手和步伐似乎在有节奏配合,一步一观察,一步一思考,令人着迷的尾羽时而拖地,如战神的长袍,时而翘起,如传说中的凤凰展翅。
白冠长尾雉可不止只有美丽的外表,它的听觉和视觉都非常敏锐,稍有动静就会立刻逃离,展现出善奔跑、善飞翔的身姿。它们的飞行能力强而持久,特别是从高处向下滑翔时极为迅速,还能直接向上飞行较长距离。
同时,在快速飞行时,白冠长尾雉还能利用长尾控制飞行方向和急行降落。因此,在林中穿行自如灵活,有着地雀的美称。正是因为它对环境的灵敏度高,所以也被视为环境指示动物。
白冠长尾雉以群居的方式活动,和所有的雉类一样,喜欢早出晚归,利用清晨与黄昏时进食。其余时间他们会在密林中一些较为空旷的地方,嬉戏、玩耍、交流情感,展示美丽。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中部及东部地区的特有鸟种,生存环境复杂,阔叶林、混交林是最适宜其生存的环境,针叶林等次之。在野外环境中,白冠长尾雉因羽色艳丽、体态优美而被誉为“森林凤凰”,占体长超过2/3的长尾也使得它们成了长尾雉属珍禽中的佼佼者。
2021年2月5日,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新版《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白冠长尾雉的保护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一级。这意味着,白冠长尾雉的保护地位进一步提升。
多样并日益增强的人为干扰已经成为动物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人类通过开垦农田、修建道路、放牧等方式,侵占动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影响到动物的活动。不同区域内人为干扰的强度和形式存在差异,动物对其响应和适应过程也不同。
生活习性
白冠长尾雉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幼芽、嫩叶、花、块茎、块根和农作物幼苗和谷粒为食,特别对农作物较为喜欢,常常于一早一晚飞到农田地边偷吃农作物,其中包括黄豆种子、黄豆芽叶、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种子、麦苗、水稻等。野生植物主要有橡子、山茶种子、杜鹃、木姜子、麦冬、爬山豆、鱼腥草、马尾松种子、悬钩子、荚蒾、燕麦、袍栎、蕨、漆树、惠兰、薯蓣、胡颓子、胡枝子、茅栗、苔草、半夏、毛莨、柏树、麻栎等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花、果实、块根和种子。此外也吃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蜗牛、蚱蜢、螽斯等动物性食物。
习性:通常成群活动在森林茂密而林下较为空旷的林中沟谷和空地,活动多在上午和下午,中午休息。性机警,听觉和视觉亦甚敏锐,稍有动静,即刻逃离。善奔跑,亦善飞翔。飞翔能力强而持久,飞行速度亦甚快,特别是从高处向下滑翔时极为迅速,亦能直接向上飞行较长距离。在快速飞行时能利用长尾控制飞行方向和急行降落,因此,在林中穿行自如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