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风物志:农具琐记
风物,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主要包括风光景物、风气习俗和地方特产等。八百里洞庭物华天宝,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体验独特。此处风光景色美轮美奂,风气习俗淳厚优良,地方特产丰富多彩。
“风物长宜放眼量”,《洞庭风物志》选取地处洞庭湖区核心的水城沅江为代表,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对水城沅江乃至整个洞庭湖区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革命遗址、古城池,以及各景点、建筑、街巷、渡口、器物、风俗等进行记录展示,旨在和观众一起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洞庭文化之旅,看湖乡儿女以洞庭风物写就生活美学。
洞庭风物志:农具琐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沉睡的农具们被唤醒。“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洞庭湖区的人们,在敲锣打鼓庆祝农历新年后,开始一一调试各种农具,准备“复工”抒写新的一年农事篇章。
我国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中记录着——“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传统农具们就纷纷登场了:
犁,翻开沉睡土地;耙,整平大小坷垃。钉耙、耙头,破土碎土;锄头、铁锹,挖土掀土......“此物骨节多,天旱才下河。
手摇或脚踩,它都会唱歌”。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了,答案就是:水车。水车巧妙地利用人工或机械之力,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灌溉农田。大家想象一下,古老的水车缓缓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洞庭湖区田垄间悠远的故事。岁月变迁中,湖区人用镰刀收割稻谷,用扮桶、打稻机脱粒,借助水车抽水灌溉,以碓、碾、推子等为谷物去壳,再用风车去除谷物中的杂质,用箩筐装运农作物……而农具的传承与发展也从未停歇:耕整地工具,施肥、播种、中耕除草工具,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工具,以及加工、储藏工具……蕴含着洞庭地区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是洞庭文化的鲜明印记。
斗转星移,传统农具换了新颜,现代农机成为了田野新景。无人机、插秧机、耕地机、收割机……在田间地头大显神通,提升了劳动效率,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镰刀虽质朴,却能收割希望;我们虽平凡,却能在各自的舞台发光。所以,不管你即将去往何处耕耘,一定会如《氾胜之书》所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