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进成都市人民公园相亲角,才真正感受到传说中“成都女多男少”不止是数字,而是一种空气里都弥漫着的现实。夕阳无限好,金黄色的光芒洒落在一排排整齐悬挂的相亲卡片上,仿佛给每一张纸片都镀上了一层温柔却又沉重的光。那些字,一笔一画写得认真,甚至小心翼翼——年龄、身高、职业、房车、户籍、期待……可站在其间细细读来,却莫名品出一丝戏谑与荒诞。
观赏者们踱步其间,像逛集市,偶尔窃窃私语,偶尔抿嘴一笑,仿佛在玩一场现实版的“条件匹配游戏”。
相亲角被划分得清晰又有序:蓝色代表男士,粉色属于女士,分区展示,像某种无声的仪式。
据说每张信息的展出还有时间限制——这意味着,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新的期待被挂上,又有一批旧的希望被摘下。仿佛永远有人来,也有人永远在等待。
媒体报道说,成都婚恋男女比例高达1:8,甚至更高。
走在公园的小道上,你不难相信这个数字——粉色的卡片远远多过蓝色,像一片柔韧而寂寞的海。这个社会,对“大龄未婚”女性的打量,总是格外严厉。甚至发明出“印第安老斑鸠”“停水停电”这类带着歧视与嘲讽的绰号。
很多人说,女性结婚的首要意义是生育,而35岁,就是那道清晰而残酷的分界线——从这一岁开始,你在医院的档案里就会被默默盖上一个章“高龄产妇”。这真是一个神奇又敏感的年龄。婚恋平台常说,女性一过30岁,选择权便开始缩水;到了35岁,几乎等于被推到了“可能终生单身”的悬崖边。现实或许的确如此,但真相的另一面是:很多被“剩下”的女性,往往外貌、经济、能力样样不差;而不少被“剩下”的男性,却可能存在某些明显的短板。于是总有人说:“是她要求太高。”可她也许只不过想找一个精神同频、实力相当的人。但在35岁这道槛之后,这样的愿望,竟显得如此奢侈!因为这个年龄区间里那些综合素质不错的男性,大多更倾向选择更年轻的女性。现实就像一个不讲情面的算法,冷静也残酷。
身边也有不少35岁还未婚的女性。她们大多高学历、好工作、生活充实,脸上看不出焦虑,嘴上常挂着“随缘”,甚至有人早已决定“不婚”。她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盛且有序,旅行、读书、健身、会友……说她们自由,是真的;说她们自我,也许也是真的。但谁又能说,看清自己的路、选择不迎合,不是一种勇敢?
还有一类,是35岁上下、已经离异、带着孩子的女性。她们之中很多人明确表示:不再婚了。一个朋友曾苦笑着说:“一个女人独自带儿子,基本上就处于相亲市场的最底端了。何必再找个不如从前的人,把走过的路重走一遍?”她们宁愿把精力用来好好带孩子,偶尔谈谈恋爱,不动婚姻的念头——这样反而更轻松、更干净。那么,35岁还没结婚的女生,到底该怎么办?如果来自家庭和传统的压力无法避免,而你自己依然向往婚姻,那么最重要的大概是:不能再抱着“试试看”“随缘吧”的心态。
在这个年纪,时间已经不是朋友,而是悄悄倒数的时间钟。你要清醒、要主动、要策略清晰。
第一,坚定自己想结婚的信念。不摇摆、不逃避,才会真正为此行动。
第二,调整预期,尤其是对外在条件的执念。婚恋市场有时候残酷得像明码标价的交易市场,坚持非要找“六边形战士”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永远等不到那一份“完美”。要分清哪些是核心需求,哪些只是附加题。当然,如果你选择“宁缺毋滥”,并且做好可能独身的心理准备——那也同样值得尊重。只是你要很清楚,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条路注定伴随更多的目光与压力。也包括或许将来某天,你选择独自生育、抚养一个孩子——那将更需要经济与精神的强大支撑。
也曾在旅途中遇见不少三十五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她们像候鸟一样自由地穿梭于不同国度,一张张机票是她们的翅膀。她们的脸上有风霜,也有阳光,有孤独,却也有整个世界的风景。很多人不解,更多的人是羡慕。
常有人问:“为什么那么优秀的女性,反而剩下?”也许,不是因为她们不够好,而是在二十二到二十八岁那段被默认为“黄金择偶期”的时光里,她们选择了奋斗、追求、探索自我……而不是把“找对象”当作一个必完成的项目。筛选伴侣、经营感情与家庭,其实与学业、工作一样,需要投入时间和智慧。只是很多人被一句“随缘”轻轻带过,等到反应过来,年龄已在不知不觉中划出了新的战场。当然,结婚绝非幸福的唯一解。钱钟书先生早就写下:“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人生选项早已越来越多元,结婚与否,都是合理的选择。只是,如果你心里仍渴望一个家、一个相伴到老的人——那么,请清醒而真诚地去争取。越往后,遇到“那个人”的概率的确越小。世间确有“注定等你”的传说,但现实往往更相信:你主动走向世界的脚步,才会遇到同样向你奔赴而来的人。也许最后,我们都要学会与年龄和解,与现实对话。不管你选哪一条路,都要走得踏实、明亮、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