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乐山桂花楼巷印象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06  作者:小菲  浏览次数:4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这府民小,从外观看,就是老式民宅,大门两面墙,八字斜面南开。这在当年乐山城众多的大宅院中,并不抢眼。但从宅门进去,居然就容纳了一所小学校。

乐山桂花楼巷,听名字便意涵古雅,在高北门通往高标山(老霄顶)的明城墙上。从油榨街口往对面看,有个类似巷子的通道,从前这儿是条窄窄的巷子,两边为高大的封火砖墙,如今墙已不在,但通道却得以保留,且有所拓宽。从通道进去,脚蹬台阶一拐再拐而上,便看到古老的城墙,在眼前沿山梁蜿蜒而上。此地道分两条,往左可去桂花楼巷;往右顺城墙而行,为海棠湾巷,从城墙上可俯看草堂寺。草堂寺今已不存,但以草堂命名的高中,其校址数十年来一直未变。这地方还有一个地名,叫海棠山,追溯起来可说源远流长。

  据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海棠山……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乐山古称海棠香国,就是这么来的。明代,在海棠山顶建桂花楼,成为官家景区。明清州府衙门,就建在海棠山麓。清代同治版《嘉定府志》有一幅“府署图”,从图上描绘可见,桂花楼就坐落在府衙门的高处。

  这地方不但可以赏花,亦可观山望景,是地方官推荐给过往官员的游览景点。1810年,翰林编修陶澍来四川任乡试主考,离川返京时经过乐山,知府徐廷钰就邀请他登府署桂花楼,陶澍在《蜀輶日记》中描述当时所见景象说:“山川风景,四顾在目……楼下竹石罗列,颇有曲折,旁构小亭,前守谢肇洙题楹云:吾名吾亭,处处皆题喜雨;有客有酒,时时如在凌云。”凌云是乐山大佛所在名山,谢肇洙以为,桂花楼可与凌云媲美。

  民国后,府衙门售作民居,桂花楼一带成为开放景点。其后,陆续有人在此建房,形成居住小区,但习惯上还一直叫这儿桂花楼。印象深的,是靠右边的两座老宅,建在巷道路边的坡上,进门要上高高的台阶。其中一户人家,宅内有很大一棵核桃树,枝繁叶茂,伸向墙外。有时放学回家路过此地,一颗核桃从头顶坠落,骨碌碌顺坡滚动而下,赶忙追上拾起,也是意外收获。这户人家有个脑袋很大的孩子,常见他手提圆形菜篮,从海棠山上下来,一跳一跳的在街上行走,他祖母就在后面跟着。每逢看到这种场景,街上不懂事的孩子就唱:大头大头,落雨不愁。我有雨伞,你有大头。大头的祖母就很生气,大头却始终笑呵呵的。

  从这两座老宅再往前行,是府街民办小学,简称府民小。有几个初中同学,就是这所小学毕业的。1950年代,小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就到附近小学报名。不考试,只简单问几个问题。收与不收全在报名处老师的印象,公办没收就读民办,当时不兴走后门,读哪儿都是听天由命,随意而安。从后来学生的发展看,其实公办民办都差不多,公办学校出人才,民办学校也出人才。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这府民小,从外观看,就是老式民宅,大门两面墙,八字斜面南开。这在当年乐山城众多的大宅院中,并不抢眼。但从宅门进去,居然就容纳了一所小学校。前些天同刘君提起此事,刘君说他就在府民小读的小学。那么小个地方……,刘君立刻反驳:“吙,大!里面还有操场。”想起去年拆除府民小时,绕到它的后门拍照,原来市中区招办就在那儿。也是乾坤大了!不知民国岁月,这宅院究是谁家的公馆?

  前面说过,从高北门上来,道分两条,沿右侧城墙往海棠山上走,也即府民小背面的坡上,有几座深宅大院。讲论环境风光,这儿应该就是桂花楼旧址,站立于此,岷江北来,沫水西流,远山含翠,可以“山川风景,四顾在目”。1949后,其中一处被征用为拘留所的地方,有老太太说是韩家大院,已经完全没有原来面貌。倒是拘留所旁边的两座院落,虽然早已变成杂姓大院,但外观仍是民国模样,院内除住户擅自搭建的小屋外,其余房间布局还一如既往。

  民国时代的乐山,这儿有一户杜姓人家,家长杜立斋,膝下数子,人皆读书,俱能成才。弟兄数人中,二哥杜高崇为嘉定府中学堂首届毕业生,郭沫若是他同学。郭后来步入仕途,杜却一辈子从事教育,先后担任过乐山县教育局长,女中、县中、凌云中学校长。与杜家相邻的帅家院子,主人帅蕴德,也是一位名士,前后担任过七所学校的校长。两人择邻而居,可谓物以类聚,人杰地灵,令乐山这个桂花楼巷郁郁乎凝聚一股文气。


打赏
 
关键词: 桂花楼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