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七曲山大庙:北有孔子、南有文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24  作者:小菲  浏览次数:40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七曲山大庙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为文昌祖庭。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才成为如今的规模,整个殿宇楼阁共二十三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

位于潼县金牛古道两侧的七曲山大庙,古柏苍翠,历史悠远,是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文润世人,泽佑乡邻。千百年来,人们络绎不绝在七曲山大庙的千年古柏间,体验文昌祖庭的厚重文化,感受我国古建筑的大气与庄重。

  七曲山大庙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现存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殿宇亭阁23座。各个建筑根据山势错落起伏,风格各异,融古建、古柏、古蜀道于一处,互映增辉。盘陀殿是大庙现存很早建筑,为元代修建。宽8.4米,面积69.72平方米,是单檐歇山盖琉璃瓦屋顶,此殿造型比例匀称,梁架结构简练,斗拱实用古朴,是四川省古建筑中较完美的元代遗物。此外,像桂香殿、天尊殿、家庆堂、关圣殿、应梦仙台等是明代建筑,而正殿、百尺楼、瘟祖殿、灵官殿、钟楼、鼓楼等是清代建筑。

  虽然各组建筑修建于不同年代,但在布局上体现了以祭祀“文昌帝君”为中心,形散而神聚的建筑特点,是目前四川境内保留完整的一组涵盖从元代至民国各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来参观过大庙,称其为“古建筑博物馆”。以文昌祭祀活动为主核,孕育于七曲山大庙的文昌文化,融儒、释、道为一体,涵盖伦理学、科举教育、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其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其内涵提倡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中,文昌文化与道教文化在梓潼伴生、共存,道教以主人间禄籍、掌文人命运,尊梓潼为为“帝乡”,奉七曲山大庙为“文昌祖庭”,故世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称。

  文昌帝君主掌世人功名禄位,护佑天下好学上进之士,主考试顺利,学业有成并禄运不断,因此历来为文人墨客、莘莘学子所供奉,信仰传统已延续千年。凡求科甲及第,谋求功名,想要学业有成、功名高贵、工作顺利,都离不开文昌庇佑!

  七曲山大庙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为文昌祖庭。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才成为如今的规模,整个殿宇楼阁共二十三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

  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庙内还存有罕见的大铁铸造像、铁铸花瓶等珍贵文物。明末农民起义领导张献忠曾将大庙认作“家庙”。七曲山风景区以文昌文化发祥地和全国很大的纯古柏林享誉海内外,有以古蜀道、古皇柏、古建筑、古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50多处,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文昌帝君,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星,亦称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文昌帝君每年享春秋两祭,先后由礼部颁发祭祀礼制(含仪程、乐章和祝文等)。每年农历二月三日,相传是张亚子的生日,春祭即于此日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举行。此祭据说始于明成化年间,主祭地点在七曲山大庙,祭祀大典沿袭古老习俗,按照传统文昌祭祀“三献礼”规制,全程伴以祭祀歌舞“六佾舞”。文昌信众依次上前,净手上香,祈愿家兴业旺、国强民安。终献礼时,各界人士向文昌帝君敬献花篮。

  秋祭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举行,相传此日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乾隆四十四年之前,梓漳文昌祭祀只有春祭而无秋祭。据咸丰《梓潼县志》载:“乾隆四十四年,知县朱廉以梓邑帝君仙迹,烝尝不应有缺,捐俸七十五千文,于本城置买郭均仓铺房一间招佃,岁收租银十二两,交衿士经理,永为秋祭之用。”缘此,梓潼文昌秋祭得以固定下来。从史料上看,秋祭体制、程序与春祭大致相同。

  所谓文昌祖庭,就是文昌帝君的始庙,意即为祭祀文昌而先修建的庙宇,是文昌文化的根脉和发祥地。为什么梓潼县七曲山大庙被称为文昌祖庭呢?

  梓潼七曲山大庙是很早的文昌庙。《广博物志》、《华阳国志》等古籍载,文昌崇祀始于雷神、树神等自然神崇拜,大禹时,古代先民以为梓树化童子成神,于是在七曲山建庙祭祀,后来,由秦至唐逐渐衍变为祭祀文昌帝君的专庙“恶子祠”、“善板祠”、“亚子祠”、“雷神庙”,唐宋以后,由于民间的普遍信奉以及帝王诏令,全国各地及海外渐次建起了成百上千的文昌宫观。但是,至少晋代之前,文昌帝君的专庙仅有梓潼七曲山一处。

  从史书看,文昌发端于梓潼,与七曲山大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庙宇当为祖庭。就其文昌的源流,唐宋以前仅为星神,而非人格神祇,称文昌星、文曲星、梓潼星君等,所以,《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星”。《明史·礼志四》:“ 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这里道明了梓潼神、张亚子、七曲山大庙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历代帝王相继追封梓潼神,至元仁宗延祐三年敕封梓潼神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星神人神合一,文昌帝君成为掌管文运禄籍的我族的文化神。

  官方的宣扬、民间的信仰普遍认为,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七曲山大庙是祖庭。其一,《文昌帝君本传》、《文昌大洞仙经》、《文昌孝经》、《文昌忠经》、《清河内传》、《文昌帝君化书》等大量书籍或正文或序跋都有直接和间接反映;其二,官方书籍如《蜀王本纪》、《晋书·天文志》、《咸丰县志》等都有记载;北魏太武帝、唐玄宗、唐僖宗、宋真宗、宋光宗、宋理宗、元仁宗对七曲山大庙文昌都有敕封。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1140年)颁诏七曲山大庙按王宫格局改建,赐名为灵应祠,清仁崇嘉庆六年(1801年)七曲山大庙文昌崇祀列入祀典,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升入中祀。其三,宋代至明清民间文昌信仰越来越广泛,四川及其省外的许多地方都前来七曲山大庙文昌祖庭拜谒、学习,全国逐渐建起了上千座文昌宫祠,至今保留的还有470多座。近年来,台湾及东南亚等国纷纷前来朝拜,七曲山大庙被海外善男信女称之为“祖庭”或“祖庙”。


打赏
 
关键词: 七曲山大庙
本文来之与中文黄页网站B2B信息发布平台 原文地址:https://www.qgb2b.com/news/show-35714.html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