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俗称乌鹳、钢鹳、老鹤
黑鹳的头、颈和脊均呈黑褐色,故名黑鹳。黑鹳上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胸腹部羽白色;嘴、腿均红色;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脚长,前趾基部间具蹼,虹膜褐色或黑色,眼周具裸露皮肤,裸皮红色;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和上胸具棕褐色斑点,嘴、脚褐灰色或橙红色。黑鹳一般3至4年性成熟,寿命可达二三十年。
叫声
黑鹳不善鸣叫,性机警而怕人
成年黑鹳的声带退化,不会发出叫声,但能用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嗒”的响声。
踪迹
黑鹳是一种迁徙鸟,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
对环境要求高
在我国,大概有1000-1800只分布在全国各地。黑鹳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但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骤减。在其很多传统的繁殖地,如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已经绝迹。原因主要是森林砍伐、沼泽湿地开垦、环境污染和恶化,致使栖息地被破坏和消失,主要食物如鱼类和其他小型动物来源减少。
黑鹳是重要的环境指示动物,对栖息地环境要求高,一般在远离人类的区域活动,是山河间的隐者,环境污染的河流黑鹳是不会出现的。
鸟中君子
由于黑鹳体态优美,颜值颇高,行走与飞翔的姿态也都非常优雅,因此也被称为“鸟中君子”。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鹳科鸟是动作稳健、属于飞行和体型巨大的鸟类,地球上较温暖的地带都有其踪迹,主要在中欧和南欧、非洲西北和亚洲西南地区生活。寿命约20-40年。世界上有19种鹳科鸟类(见文后图片),在我国可见的有五种:黑鹳、东方白鹳、钳嘴鹳、白鹮鹳和秃鹳。
黑鹳是一种大型鸟类,俗称,黑老鹳、乌鹳、锅鹳、捞鱼鹳,寿命约36岁。成鸟体长在95到100厘米之间,高约102厘米,翼展为145到155厘米,重约3公斤。整体黑色并有绿色及紫色光泽,腹部白色,红色的喙长且直,双腿红色。
身上的羽毛看似黑色,但在阳光下,却显出金属光泽。
黑鹳主要分布于欧、亚和非洲三个大陆,全球约有4万只。
在我国,黑鹳约有1000只,是一级保护鸟类,它分布在除西藏外的各省,包括台湾。在我国,黑鹳的保护区中比较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
黑鹳是一种迁徙鸟类,繁殖期迁飞到北方,冬季在南方越冬。它们夏季在欧洲繁殖,冬季在非洲越冬。在我国,它们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
它们从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往南迁移,大多在春季的3月初至3月末到达繁殖地。近些年,有小种群在北京、河北、山西成为区域留鸟,不进行迁徙。
黑鹳善于飞行,活动敏捷,性情机警,怕人类惊扰,常栖息于河湖沿岸、沼泽和湿地。
黑鹳主要吃鱼,包括鱼和泥鳅,也吃两栖动物、小型爬行动物如螃蟹、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软体动物如蚯蚓等。觅食主要在淡水中进行,有时在草地上觅食。
幼鸟头、颈和上胸呈褐色,有的具有棕褐色斑点,两翅和尾为黑褐色。
黑鹳繁殖时筑巢于山崖峭壁上,巢庞大,由树枝筑成。
对黑鹳而言,人类的影响是其生存的最大障碍。黑鹳的繁殖力不低,但成活率却不高。据最近几年的观察,当年的幼鸟长势很快,但到了冬天和第二年的春天,很多幼鸟就会夭折,有自然因素造成的,也有人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