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山 汾河水,古城文峰铁雁。暮鼓晨钟里,府学河汾铭义。发奋苦读苦练苦做,勤朴诚毅。学子心,救国梦从戎投笔洒热血。与时俱进从头越”......一首歌中写出汾州人骄傲的记忆——古城、文峰、铁雁。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在历史的沉浮里,或因为自然原因,亦或人为原因,有些历经风雨依旧屹立,而有些东西我们再也见不到它的本来面貌,只能通过历史影像、文字记载和遗址修复来认识,本期微汾阳,让我们带大家一起领略汾州府城墙的前世今生。
2600多年的置县史,在古风古韵的典册里,散发着令人迷醉的文明馨香;1600多年的州府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洋溢着汾阳人民无比豪迈的情潮。汾州古城,始于先秦,兴盛于唐宋,辉煌在明清。历经2600余年的沧桑岁月,积淀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从仅存的豪宅古院、佛寺道观、城市规划、街院布局、门楼匾额、雕刻绘画等等可以看到它昔日的辉煌。而本期带大家领略的汾州城墙,始建于曹魏,走过了1800余年的沉浮岁月,辉煌过,也没落过,我们从现存的高厚城墙也可以见证曾经辉煌的芳华岁月。
2600余年的汾州古城离不开古城墙的日夜拱卫与陪伴,2600余年的沧桑岁月,古城与古城墙风雨同舟。汾州府古城墙始建于曹魏年间,当时仅仅是土质城墙,历代累毁累修。史载: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础,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汾州知州朱赟修筑的城垣。当时规模 “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二尺”即周长4522米,高10.7米,当时仅仅是土城垣,尚未包砖。城墙构造之核心是用板筑一层一层夯实的蒸土,加上糯米汁等材料,另夯土坚硬无比。
汾州府在明隆庆三年[1569],对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高加厚并首次包砖,一方面防止雨水冲刷,更加坚固,另一方面为了美观。当时修复的汾州府城墙依制高四丈八尺,下厚四丈二尺,上厚一丈八尺,周九里十三步。即下底宽14米,高16米,上底宽六米,周长4522米。史称:“控带山河,肘腋秦晋”。城门四,各有瓮城。东门外向南,名曰“景和”。楼额“汾水环流”;南门外向东,名曰“来薰”,楼额“秦晋通衢”;西门外向南,名曰“宁静”,楼额“盘峰耸翠”,北门外向西,名曰“永泰”,楼额“锁钥雄镇”,还在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一座。古城建造时动用各种工匠800余人,民工7200多人,耗资26000多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700多万。由于城里地方多被官府、官吏富豪宅邸、寺庙道观祠堂占据,故而民居大量迁居城外四关。为了城市的整体防卫和美观,四关又筑有城墙,从而形成了气势非凡,景象壮观的四关拱卫汾州主城的五朵莲花城。
五十年代初期,汾阳城基本完好,为便利交通,将东城的北段与南段分别劈开两个口子,外接南北马道。1957年遭严重破坏,城砖相继被拆除它用,一部分盖了于七十年代遭火灾焚毁的大礼堂。此后,土城也逐渐被夷为平地,城壕日渐填平。到九十年代中期,汾阳城垣仅留存北城东段约300米的土城墙,系“山西省汾阳监狱”外围墙。另一处众所周知的汾阳城墙残存地,在原城墙的西北角。因为抗日战争末期67名烈士在此处殉难,汾阳人尽皆知。残存部分形成了一个敌楼状纪念碑,有洞口,纪念石匾等物,原来的长度沿东西方向长约十米。1985年修建英雄街时,又拆除数米。
2005年汾阳市政府对城墙进行了维修。现存城墙长220余米,高13米,宽6米,顶部筑有2米高的挡马墙,大墙、马面、垛口全部恢复原貌。
长歌短赋,在漫漫岁月里,悠悠地吟唱着千年古城的兴亡荣辱。秦砖汉瓦,在浩浩长风中,默默地承载着汾阳古城墙的沧桑变迁。追忆汾阳古城,有太多的神奇令我们向往。梦回汾阳古城,有太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历史总是这么喜欢开欢笑,留不住也不容假设,汾阳城墙的往日雄风已不再,但永远带不走汾阳古城的气运、神韵与文韵。汾阳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在时代发展的大浪潮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忘过去,不畏将来,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和姿态重新再出发,努力建设成一座独具无限魅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