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成华区新北天地商贸旅游发展区范围内,有一座桥很有名气,就是成都驷马桥。
驷马桥街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得名于一代文豪司马相如“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的豪言壮语。
驷马桥距成都旧城北门约三公里余,古名升仙桥,又曾名清远桥。《华阳国志》载:司马相如初入长安,行经此桥,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故事流传千年,颇为蜀中父老乐道,因此在南宋时此桥改名为驷马桥,沿用至今。南宋主持重修驷马桥并改定桥名的官员名叫京镗,《宋史》有他的传记。京镗是江西南昌人,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在成都工作四年。从“镗到官,首罢征敛,弛利以予民。泸州卒杀太守,镗擒而斩之,蜀以大治”可以知晓,他是一位干练有为的官员。京镗写有一篇《驷马桥记》,记录他主持重建驷马桥的经过。当时成都城北官民往来要道有一桥名清远桥,年久失修,京镗组织资金人力,建成新桥一座,并考证此桥就是当年司马相如曾经题字的升仙桥,因此改桥名为“驷马桥”,“乃于农隙水涸时,檄而新之,取长卿题柱之语,匾以驷马,因去清远不经之名。”驷马桥从此闻名于世,一千年来,不再更名。当年新建的驷马桥是一座廊桥,宽约6米,长约50余米,桥上有楼,桥头有亭,规模壮观:“桥石其址,以酾水,如堆阜者三。屋其背以障风雨,如楼观者十有五楹,板其虚。距江底高二十有二尺,其修十有七丈,其广二丈。甃南北两涘以御冲决,翼东西两亭以便登览。”崭新的驷马桥,桥上有廊有盖,桥头有亭,相当豪华。
关于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人们一般比较注意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其实,司马相如的一生功业,重点在于他后期“安边定蜀”的事迹。
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四川,针对当时四川出现的官民矛盾处理善后,平息了一场风波。回到朝廷,司马相如向汉武帝汇报,认为开辟西南夷的整体形势是好的,而且很有必要。汉武帝深以为然,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相如再回四川,成为持节经营一方的“钦差大臣”,他也终于实现了要乘高车驷马回成都的理想。
司马相如到成都,蜀郡太守率全体官员出城迎接,县令级别的官员甚至背负弓箭在前面引路。当初反对女儿与司马相如交往的卓王孙,也带领邛崃地方豪绅贡献美酒肴馔,喟然兴叹:“我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太晚了啊” !成都百姓见此盛况,不禁扬眉吐气,深为司马相如这位老乡感到骄傲。司马相如在成都,收集意见,沟通朝野,撰写文告,派出使者,拆除关隘,开辟边境贸易,举重若轻,很快安定了一方,川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为汉王朝开辟了疆土,被后人称为“安边功臣”。
一千多年后京镗重修驷马桥,改定桥名,在其撰写的《驷马桥记》中高度评价司马相如,认为他是蜀人出川创业为国立功的先驱榜样。京镗还填有《水调歌头》词一首,激励后来者,过驷马桥,向司马相如学习,树立大志,立功报国: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笮道乃通。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